《中药材》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性刊物。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三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和各类期刊奖。已被“美国《医学索引》( IM /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期刊数据库” 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药材》杂志排第78名(统计刊源为1868种) 。20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标志着本杂志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跨入了国际品牌学术期刊行列。
药理、质量分析、资源与鉴别、化学成分、栽培与饲养、制剂与工艺、临床用药、综述、考证、加工炮制与养护、专论、会议报道等
1 论文的内容要求 论文应论点鲜明,数据可靠,层次清楚,文字简练,结论准确。
2 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 若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作者应提供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者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3 文题 每篇来稿均要有中英文题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应以简明、具体、确切的词语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或公式。英文题名首字母大写,其他均小写,英文文题中尽可能不用冠词,最好不超过12个实词。
4 作者及工作单位 论文署名不应过多,应限于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该文有关问题及对文稿内容负责者。若第一作者或第一单位有变动,应提供单位证明信。对论文有贡献的其他人员如协助工作或提供资料、材料者可放在致谢项。姓氏的汉语拼音字母全部大写,复姓应连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工作单位名称用全称,不用简称或缩写,工作单位后写出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并附单位英文名称,应与中文单位名称对应。通信作者用“*”标出。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分隔。
5 摘要、关键词 文稿须附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字,关键词5~8个,尽量选用《汉语主题词表》和《中医中药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主要的自由词和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研究性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均采用四要素结构式书写,即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综述性论文需写出指示性摘要,中文300字左右。英文文题、关键词及作者名称和单位务必与中文对应。摘要、关键词作为标识词其后应加冒号。
6 地脚线 ①收稿日期:由编辑部填写收稿的具体日期。②基金项目:应注明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基金名称的全称及合同号,多个基金之间用“;”分隔。③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并提供详尽的联系方式(电话、传真、E-mail等)信息。
7 引言 概述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提出论文研究的目的。
8 正文 层次分明,在层次标码后,应拟定标题。尽量减少层次,不得多于3层,采用1、1.1、1.1.1方式。层次的数字序号顶格写,空1个汉字接排标题。
9 药物、试剂、动植物和主要仪器 写明规格和来源,药名符合《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及《国际非专有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ry Names,INN),不用代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则用批准的药名。新化合物采用IUPAC命名原则给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名,同时应再取一个得体的中、英文俗名。首次出现的中文、外文简称(缩写语)应先写出全称(中、外文全名),然后才能直接应用。动植物实验材料必须附正确的拉丁学名,并提供鉴定人(姓名、职称)及其所在单位。复方制剂应提供起主要药理作用的药味名称和内在质量控制方法;药理研究论文的实验对象可为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以及主要药味有内在质量控制方法的复方制剂;粗制剂、水煎剂等无质控标准的研究论文不予刊用。
10 方法 凡文献已有记述的方法,一般可引用文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写明改进处。如是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以便他人重复。
11 单位和符号 常用度量衡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的国际符号表示,距数字1个自然间空,不加缩写点,如长度单位1 m、3 dm、3 cm、4 mm等;时间单位1 s、2 min、3 h、4 d等;土地面积的单位km2(千米2)、hm2(公顷)、m2(米2),“亩”从1992年1月起就停止使用。当量浓度N、体积克分子浓度M已不用,用mol/L为浓度单位。1 M硫酸为1 mol/L硫酸,1 N硫酸为0.5 mol/L硫酸。表示微量物质含量的ppm和pphm等已停用,写成10−6和10−8。以往用来表示化学位移值的ppm也已弃用,如δ=2.5 ppm应写作δ=2.5。旋转速度应为r/min。RSD(相对标准偏差)不用cv(变异系数)。A(吸光度)不用OD(光密度)。“比容”改为“质量体积”或“比体积”。静脉注射(iv)、肌肉注射(im)、腹腔注射(ip)、皮下注射(sc)、脑室内注射(icv)、动脉注射(ia)、口服(po)、灌胃(ig)可采用缩写。为了减少排印错误,英文大小写、上下角标、希文及斜体字均请在文中书写清晰。量符号,如p(压力)、V(体积);生物学中属以下(含属)的拉丁学名,如Valerian officinalis L. var. latifolia Miq.;化学中表示旋光性、构型、构象、取代基位置等的符号,如d-(右旋)、dl-(外消旋)、o-(邻位)、p-(对位)、m-(间位);含双键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如Z(顺式)、E(反式);手性化合物空间结构,如R(顺时针)、S(逆时针);氨基酸、肽类、糖类等:D(取代基在右侧)、L(取代基在左侧);取代位的元素,如N、O、P、S;常数k;一些统计学符号,如样本数n、均值 、标准差s、F检验、t检验和概率P;拉丁文字,如in vivo、in vitro、po、et al等均为斜体。另外s(秒)不能写成S,kg(千克)不能写成Kg,mL(毫升)不能写成ML,pH不能写成PH,t1/2不能写成t1/2,Vmax不能写成Vmax,Cmax不能写成Cmax,tR不能写成RT,μ不能写成英文u等。
12 数字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准。
13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用阿拉伯数字。
14 任何一个数值只允许最后1位有误差,因此,必须正确地表达有效数字。在一组数据 中,通常以s的三分之一来定位数,例如(7.324±0.270)mm,它的s/3=0.09 mm,达到小数点后第2位,故平均数也应写到小数点后第2位,即写成(7.32±0.27)mm。数值的修约应执行国家标准GB3101-93附录B的规定,其简明口诀为“4舍6入5看齐,奇进偶不进”。
15 参数与偏差范围:①数值范围:5至10应写成5~10;3×103~8×103可写成(3~8)×103,但不能写成3~8×103;②百分数范围:10%~30%不能写成10~30%,(30±5)%不能写成30±5%;③具有相同单位的量值范围:1.5~3.6 mA不必写成1.5 mA~3.6 mA;④偏差范围:(25±1)℃不能写成25±1 ℃。
16 表和图 凡用文字已能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既有图又有表,则去图留表。表和图应设计正确、合理、易懂,要有序号,只有1个表或1个图,仍用“表1”或“图1”表示。表格左右两端不封闭,采用三横线表,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上下行的数字要个位或小数点对齐。统计处理结果统一以*P<0.05、**P<0.01、***P<0.001表示。图片设计应美观,线条应平滑清晰,并请提供规范、清晰可编辑的图片(建议化学结构式采用ChemBio Office 2008软件绘制)。图中的量、单位表示方式应量符号在前,单位符号在后,如时间t/min。如有图注则应写在稿内图位的框线下,图题之上标明,如1、2、3……或A、B、C……照片必须清晰,并提供放大倍数,符号、文字说明等需放在照片的外面,必要时“↑”标明上下方位。表题与图题及说明(表注和图注)均以中、英文两种文字表示。
17 讨论 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主要阐述论文的新发现及对结果的分析、实验不足处,不重复引言及结果中已叙述的内容,避免不成熟的论断。
18 参考文献 仅限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文献,综述引用的文献最好为近5年的。内部资料、鉴定会资料、待发表文章、说明书和CA(引用原期刊)等不列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使用原语种撰写,按照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书写,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正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对齐,并用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根据GB/T 3469规定,以单字母式标识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19 严禁一稿多投,请自留底稿。